【導讀】
  陳敬旻

  《奧塞羅》、《哈姆雷特》、《李爾王》和《馬克白》,並列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但《奧塞羅》不像其他三齣都是描述皇室貴族因家庭或心理因素而導致國家衰亡。本劇故事描述土耳其軍艦襲擊威尼斯所佔有的塞浦勒斯,奧塞羅奉命出征,但奧塞羅一抵達,就傳來土耳其艦隊因風雨而潰散的消息,使故事的危機轉向家庭事件發展,無涉國家興衰。

這是莎戲中極為罕見的事件,而且《奧塞羅》也是莎翁悲劇中人數最少的故事,集中於單一主題:嫉妒

在《奧塞羅》之前,「黑」總是和罪惡、死亡等概念聯想在一起,黑皮膚的摩爾人一向被認為是惡徒,因此莎士比亞以黑人奧塞羅做為悲劇主角,實是極為大膽的創舉。他顛覆了當時的主流想法,肯定奧塞羅的價值與黛緹的主見,讓他們兩人因相愛而結合,締結了一場摩爾人與威尼斯人的婚姻。

然而,奧塞羅卻相信了以阿茍的讒言,認定黛緹和他的副官卡西歐暗通款曲,終而親手悶死黛緹。整齣戲的意義就在於了解奧塞羅歷經了何等的心理變化,才會從性情正直、摯愛妻子的丈夫,逐漸成為瘋狂嫉妒的殺手。劇中呈現嫉妒的複雜心理,並涉及種族和性別議題,在無數演出中有各種解讀和評價。

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以政治手腕、貿易財富和高級娼妓聞名,《奧塞羅》場景設於威尼斯,暗示了理性、律法和社會秩序。奧塞羅和黛緹由威尼斯前往塞浦勒斯,兩人在地理上從文明走向蠻荒的過程,呼應其心理層面的類似旅程。以阿茍要破壞的,除了是軍隊裡的位階制度,還有婚姻制度,但他無法在威尼斯達成他的意圖,需到塞浦勒斯才可能辦到。而奧塞羅到了塞浦勒斯戰場後,原本高貴榮耀的他,開始出現原始欲望和蠻橫行為,失去了理性和秩序。

外表與內在的衝突,在奧塞羅和以阿茍兩人身上都顯露無遺。以阿茍貌似忠貞正直,實則惡毒難測;奧塞羅看似充滿節制與自信,實則充滿恐懼與不安。黛緹是劇中唯一心口合一的角色,但諷刺的是,她竟然也是唯一被指控為表裡不一的人。

黛緹和以阿茍代表了道德的兩個極端,黛緹無私、寬大、奉獻,以阿茍則是自私、充滿仇恨。他們兩人唯一的相同之處是個性始終如一,善良的黛緹在死時仍然聖潔,邪惡的以阿茍則貫徹他的魔鬼個性,忖度如何陷害他人。

奧塞羅長久以來都在荒野戰場間出沒,他不熟悉都市生活的規則,不了解人心的微妙。他是個信仰基督教的黑人,因善於征戰,戰場功績讓他得以在威尼斯的白人世界裡官拜將領,還得到了黛緹的青睞。夫妻婚姻的美滿,是莎劇中罕見的描述,但後來竟出現了威脅美滿婚姻的變數:不完全是小人的讒言,而是奧塞羅的自信不足

柯許(Arthur Kirsch)在《莎士比亞與愛的經驗》(Shakespeare and the Experience of Love)一書中表示,奧塞羅始終無法否認自己是個黑人、是威尼斯的外來客,因此不相信黛緹會愛上他。當時的威尼斯人認為,威尼斯的年輕女子若愛上了黑人,一定是不正常的愛情。奧塞羅於是懷疑甚至否認自己能夠吸引年輕貌美的黛緹,而以阿茍就趁機利用了奧塞羅的這種恐懼。

奧塞羅心中存在著善與惡的衝突,就像是一種人性的墮落一樣,他寧可相信惡言,終而導致悲劇。亞里斯多德認為悲劇帶來的是哀憫和恐懼,而《奧塞羅》令觀眾哀憫恐懼的,可以說就是一度和諧高貴的愛情,竟因自我否認而演變成一場悲劇。

奧塞羅性格中的缺陷,是恐懼深愛的完美妻子會背叛他。劇中有三場審判使奧塞羅逐漸走向邪惡:(一)元老院舉行的公聽會;(二)奧塞羅審問卡西歐酗酒生事的原委;(三)奧塞羅不給予黛緹機會自辯,他一味責問,逕自將殺害她。這三個過程使得一開場懷有基督徒式正直與同情的奧塞羅,搖身一變成為野蠻的復仇兇手。奧塞羅最後體會到嫉妒對婚姻的毀滅力量,一如偉大的悲劇英雄般,終而看清事實的真相,坦承錯誤。

以阿茍是這場悲劇的關鍵人物,他在劇中的對白比奧塞羅多了兩百行以上,藉此說明奧塞羅的心理轉變與行為動機。以阿茍不滿奧塞羅擢昇卡西歐為副官,又懷疑奧塞羅和其妻有染,故設下毒計,報復奧塞羅和卡西歐,並把黛緹捲入這場政治與心理的陰謀當中。

全劇從頭到尾不斷強調以阿茍的惡毒行徑,他彷彿是中古時期盛行的道德劇(morality play)裡的「邪惡」一角,設下重重的陷阱,使人格高尚的對手遭致毀滅。最可怕的是,他魔鬼般的心機也感染了劇中的其他角色:卡西歐因為他而酗酒,奧塞羅因為他而懷疑黛緹,直到悲劇發生後,才發現中了他的陰謀。

劇中強調以阿茍對人性的洞悉與玩弄,卻對他的作惡動機和心理轉折著墨甚少,因此若從純心理劇的角度來看,以阿茍並不算是真實完整的人物,而是為了提供戲劇效果而所做的一個安排。

本劇幾乎吻合亞里斯多德「三一律」的戲劇理論:統一的時間、地點和動作。奧塞羅來到塞浦勒斯的第二個晚上,就因為嫉妒攻心而殺害黛緹。這段短暫的期間,並沒有提供黛緹出軌的機會,而以阿茍卻暗示卡西歐和黛緹陳艙暗渡多時,也使得劇中出現了「雙重時間」(double time)。在莎士比亞時代,作家習慣用這種方式處理時間,他們傾向強調單一事件,並加以延展強化,使得事件像是出自於小說,而非戲劇。

《奧塞羅》的故事來源是辛提歐(Giraldi Cinthio)1565年於威尼斯出版的《百則故事》(Gli Hecatommithi)中的一篇短篇小說,但這個故事的主要觀點卻和《奧塞羅》完全相悖,莎士比亞只是借用其黑白聯姻和小人從中作梗的故事大綱而已。據推測,《奧塞羅》完成於1604年,並於同年11月1日在詹姆士一世御前演出,自此便一直深受好評。雖然倫敦的劇院一度關閉,但在1660年重新開張時,本劇是最早重新搬演的劇目之一。

此劇自開演迄今,四百年來感動了無數的觀眾與讀者,其最動人處包括高貴的奧塞羅和黛緹兩人之間跨越年齡、種族和文化的婚姻,還有劇中深刻的心理及人性呈現。以阿茍在劇中的重要性並不亞於奧塞羅,加之性格鮮明突出,是許多演員傾心的角色。

奧塞羅自問世以來,一向由白人飾演,藉由化妝術使外觀黝黑,一直到1943年,美國劇場才首度起用黑人演員擔綱CD此舉不僅改變了傳統中選角的標準,更創下美國劇場史上公演莎劇歷時最久的紀錄。 





http://www.mebook.com.tw/web2/new/Mebook/st_16_3.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ysued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