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破報、放映週報、強生吸樂馬,破天荒同步刊載!

http://publish.pots.com.tw/Chinese/CoverStory/2006/03/16/401_06cover2/

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1.htm

http://blog.sina.com.tw/cinema/article.php?pbgid=17788&entryid=3957

                                                                               

報導 / 周郁文(破報記者)、艾爾(放映週報主編)

                                                                               

                                                                               

這個春天特別冷,奇怪的氣候異常降臨到咱們小小的台灣。這個春天,對台灣的藝術電影

界來說,也開始有種奇怪的異常。

                                                                               

說來諷刺,朋友在法國才高興著要去參加巴黎第五區香波(champo)電影院的「李安之夜

」,整晚播放李安的電影直到天亮,清晨老闆還親自奉送早餐。過不多久,走經過

總統戲院,赫然發現它已經關了,無聲無息。再去對面的真善美憑弔一下,

據說營業到五月。總統戲院死了,那個國片與藝術電影必卡位,各大影展必經過,

知青一定有在裡面偷偷哭過的破破的總統,我們來不及憑弔,一切就這樣安安靜靜地消失

了!兩家戲院陸續收攤,首當其衝的影響是買票看電影的我們不太會注意到的「片商」們

,後續的直接影響則是親愛的觀眾,以及台灣的電影工作者。

                                                                              

                                                                               

‧我們的總統與真善美

                                                                               

                                                                               

一次獨立片商的聚會上,大家激烈地討論總統電影院之死,雖然說加上即將走入歷史的

真善美戲院,不過是兩家電影院,加起來一共六個廳的空間,它們卻是維繫台灣藝術電影

傳承的重要命脈。總統與真善美戲院曾經餵養了一批藝術電影觀眾,在西門町與東區戲院

的競爭之下,它們透過藝術片的經營殺出一條生路。隨著去年底中時購買三中的訊息發出

,今年初中影正式吹出熄燈號,在二二八收攤,終結掉台灣最後一家電影製片廠,也終結

了所屬的真善美電影院。而總統戲院也恰恰在上週五宣告停業。台灣的藝術電影院,除了

總統與真善美之外,就屬二零零二年古蹟改建新開的光點電影院,以及在藝術片持續深耕

的長春戲院。光點的放映廳小,因此許多片商購得的影片不一定在光點作為首輪放映,

被譽為小而美的「一點五輪戲院」,而經營得也相當辛苦的長春,未來將是藝術電影僅存

的主要放映場地,雖說這對光點與長春來說,會是一種利多,但是比較可怕的是,在短期

之內,台灣若無足夠的藝術片放映場地,獨立片商(與美商相對的華商)所能購得的影片

將因為沒有映演通路而越來越少,沒有電影「進出貨」的空間,便沒有生存的依賴,這些

上游操盤的片商如果一個個凋零,我們作為下游的電影觀眾,將會越來越難看在戲院中

看到電影的另類選擇。

                                                                               

就像中國時報的新聞標題,台灣的藝術電影將「奄奄一息」。獨立片商快要撐不下去,

西門町與東區各家電影院以美商八大片商為主,未來獨立華商買片量一定銳減,甚至會

形成小眾市場解構、廝殺,更形萎縮與小眾的可能。總統戲院之死所拋出來的問題,

是電影人與電影觀眾在未來需要切身面對的。

                                                                               

中影曾經是台灣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製片公司,製片、攝影棚、沖印、錄音、

剪輯、發行至映演。中影文化城,一九五四年生,二零零六年卒,享年五十二歲,半個

世紀以來,這裡製作過超過兩百部片,它經歷過台灣電影的榮景,同時台灣座落的十幾家

製片廠,在陽明山、三峽、中壢、桃園等各地更同時開拍,「電影工業」這個名詞是一段

歷史,現在隨著藝術電影院的解體,台灣的「電影工業」發行鏈將會更形「簡單」,也就

是由美商電影八大,直接與電影院合作排片,奄奄一息的台灣電影與藝術片,則會直接

瓦解、徹底消滅。

                                                                               

                                                                               

除了懷念,席捲藝術電影存亡的風雲變色,正要開始。

                                                                               

                                                                               

‧「藝術電影」、「非好萊塢片」還是「非英語片」?

                                                                               

                                                                               

「藝術電影」這個名詞其實很詭異。在台灣,我們習慣把「非好萊塢片」一律都說是藝術

電影,但是這些非美國製作、非英語發音的電影,很多是來自歐洲、日韓等其他地區的

商業片,只要它不是好萊塢製作,就代表票房上可能比較差,然後就被歸類為冷門的

藝術片。說是「非英語片」,但是美國也有獨立製片,印度、歐洲也有一堆商業片。

要形容這些好萊塢商業電影之外的另類選擇,還真的找不到一個適當的名詞。

                                                                               

台灣解體中仍虛擬存在的電影工業鏈,上至電影公司,下到戲院,都被好萊塢大型電影

工業掌控。簡單地說,一部電影由拍攝完成到映演發行,要經過

                                                                               

「拍片→製作→片商購片→行銷→映演→二輪→影片發行」

                                                                               

的基本環節,這些環節,在台灣本土電影的層面,可以說是每一個環節都有問題,不是

缺手就是斷腳,形成一種畸形的發展。所以觀眾首先很難親近國片,但是至少在

藝術電影院與影展中,可以看到其他國家的另類選擇。

                                                                               

美國文化在戰後大舉入侵台灣,在保守的年代,西方世界的進口電影、雜誌,莫不影響

人們的思維,一九五八年,瑪麗蓮夢露主演的《遊龍戲鳳》在台灣大為轟動,為保守的

台灣注入多元,其實這樣很好,在七、八零年代,台灣的戲院觀眾有多元選擇,國片、

港片、西片可以多元選擇。然而一九八六年開始,新聞局取消外片配額管制,並逐年開放

拷貝數量,外片市場邁入黃金時期,到九零年代,外片限制幾近完全開放,政府對美商

門戶大開,任由市場運作,經營藝術片的華商迅速萎縮,市場主控交給八大,台灣電影

市場一面倒。曾經繁華的春暉電影公司,不僅同時握有影城、電視台與發行,陳俊榮更把

藝術片當作商業片來經營;學者電影一邊拍國港片,一邊擁有影城與電影台,從拍片、

映演到發行一手包辦。隨著外片拷貝無上限、有線電視頻道開放、錄影帶與盜版猖獗,

加上自身經營的問題,春暉與學者的繁華時期過去了。小獨立華商興起,它們以非常少的

人力,小而美的姿態,自己包辦電影行銷的一切。

                                                                               

二零零二年一月,台灣正式加入WTO,新聞局自元旦起,取消西片五十八個拷貝,台北

十八家戲院,每家三個映演廳的限制。獨立華商成為戲院散戶,在夾縫中生存。而國片,

輔導金「越輔越倒」,二零零三年,影人(導演、學者、影評人)群起發起「搶救台灣

電影宣言」,但是結果呢?美商有制度的議價操盤,戲院的排片人只能被迫依照他們的

片單排戲院,檔期被美商主宰瓜分,加上「外片配額、歡樂無限」這個電影拷貝的不歸路

,現在的情形可以說是兵敗如山倒。在自由市場經濟的操作之下,資本主宰一切,

大者恆大,小的會更小,甚至消亡。

                                                                               

春暉的老闆陳俊榮說:「全亞洲地區只有台灣這樣肆無忌憚的開放,政府應該在其他地方

作些制止的動作。」學者的老闆蔡松林說:「現在政府對台灣的電影,是外行領導內行,

屁股都還沒坐熱,人就馬上換掉了啦!」在國家政治與經濟的鬥爭下,電影工業在產製、

映演、發行受到全球化浪潮衝擊,行政院長期漠視,坐視國片市場萎縮,取消外片進口

配額限制、放寬拷貝數量限制,嚴重擠壓國片與藝術片映演管道,以後片商若不以商業

大片為主要選擇,恐怕也活不下去。非好萊塢電影在台灣的發展,日後會更加小眾化。

                                                                               

                                                                               

連非好萊塢片都到這個境地,國片應該永遠都不會有春天吧?

                                                                               

                                                                               

‧消失的藝術電影院

                                     

以下是某獨立片商與某連鎖影城排片人的對話實錄:

                                                                               

『您好,請問是張經理嗎?』

『您好,偶就是。』

『是這樣的,我們公司有部新片想排上貴影城五月份的檔期……』

『ㄟ……你是華納的小蔡嗎?』

『不是喔!』

『那您是福斯、博偉還是UIP?』

『都不是耶……』

『這樣有點難喔!我們五到九月的片子都排滿了…下次要不要早點打來談?

  沒辦法,我們有簽約的。』

『喔……那大概要多早談?』

『半年前……沒啦!恐怕還是一年前比較保險啦!Bye Bye……』(敷衍…..)

                                                                               

                                                                               

對獨立片商而言,買片是門必修的大學問沒錯,但別以為買到了好片就可以坐在辦公室裡

等著數鈔票,因為跟戲院橋檔期可能更需要專業談判技巧的輔助!而自從政府開放外片

拷貝無上限進口後,排戲院恐怕更是連談判技巧都派不上用場的難事,就像上面那段對話

顯示的,美商八大出品等於佔了院線保障名額,享用優先挑選檔期與保留場次的權利,

熱門影城很少有膽不買美商的帳(誰會跟錢過不去?),獨立片商只好挑人家剩下的檔期

,在夾縫中求生存,即使好不容易費盡唇舌排上了大影城,也要提心吊膽隨時有被抽場次

甚至整隻夾掉的危機;至於那些沒能排上主流影城的片商,只好去找一些業績稍差的

非連鎖戲院(至於業績較差的原因,多半是受限於地理位置或軟硬體設備),設法說服

他們經營分眾市場(也就是大部分人口中的「藝術片」)並不一定比放商業大片差,只要

能分隔出特有的品味形象,吸引的固定集中人口反而對戲院是種利多優勢!

                                                                               

國內有足夠空間讓獨立片商做這種嘗試的首輪戲院不多,單看多元文化首都台北市,

「真善美」算是其中經營最有成的藝術院線龍頭,「總統」、「長春」也靠著某幾次成功

的獨家映演或影展配合找到了呼應的分眾之聲,「光點」則是積極卡位的後起之秀,算是

最有膽作小眾電影商業放映的場地,不過受到其座位數的先天限制,它能提供獨立片商

生存的籌碼還是極有限……。這也是為什麼「總統」的猝逝與「真善美」的(可能)將亡

對獨立製片將是莫大的衝擊,你可能無法想像,有多少獨立片商靠著這總共六個廳的運用

維生,而許多國產電影與各國藝術電影更是倚賴他們倆才獲得露面的一線生機,如果未來

沒有額外釋出的同類型空間,非主流影片的產量勢必銳減一半以上,而當連鎖影城盡數

掌握了觀眾的電影選擇權,臺灣完全成為好萊塢速食文化殖民地的日子亦不遠矣!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令人擔憂的大勢所趨……

                                                                               

                                                                               

‧未來我們只有一種電影可看

                                                                               

                                                                               

影評人聞天祥曾經在一篇文章說過:「電影,本來就不只是創作與觀賞這麼簡單。」

當我們翻開電影版廣告,又看見什麼風吹來了台灣,那些永遠只是佔住一小塊的非好萊塢

片,以及永遠無法出現在電影版中的台灣國片,身為觀眾的我們,可能真的要開始去關心

。我們不是沒有錢,每年電影的觀影人口不只多,而且節節成長,雖說藝術電影在近年

越來越多,各大影展也總是滿座,但終究只是兩千三百萬的人口中的一萬人在看,這就是

非主流電影的市場。陳俊榮反而期待親愛的真善美,如果在中時的收購之下能夠有一番

新氣象,透過中時既有的資源好好做到藝術電影教育這一塊,但是中時究竟是否會加入

藝術電影院的經營行列?

                                                                               

本週文化局亦與電影片商與戲院經營者召開會議,可惜只是一場抱怨大會,卻沒有具體的

解決方案。說我們未來只有一種電影可看,這可能危言聳聽了些,但是站在獨立華商的

角度來說,現在的確正處於寒冬,假如電影院不釋放空間出來給藝術電影,所有人玩大的

,沒有小眾的這一塊,那麼有一天:

                                                                               

                                                                               

1.藝術片商宣告倒閉,非主流電影宣告絕種

2.所有戲院只放商業大片

3.國片導演為求生存非走商業路線,創作自由被剝奪

4.觀眾只看到一種電影,聽不到另一種聲音

                                                                               

                                                                               

藝術電影需要更多的空間,我們需要更多的空間欣賞非主流影片!

                                                                                

                                                                 

(本文感謝眾獨立片商儘管處於更加競爭的情況下,卻仍能手連手、心連心地齊獻資源與

人力,而破週報、放映週報與強生吸樂馬部落等三家非主流媒體,並破天荒聯合同步刊載

,共同為總統戲院致哀,並喚起大眾對藝術電影映演空間的重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mysuede 的頭像
    amysuede

    Así es la vida...

    amysued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